黄帝与上帝的祖先之证
作者:红小兵
由红山文化图腾玉器构成的图腾制度,是上古之世伏羲太昊亲自设计与亲手布局的政权机构①,也是印证三皇五帝时期历史的主要文物证据。这个由红山文化图腾玉器构成的图腾制度②,既是民国时期学者没见过的上古文明文物证据,也是诸子百家时期学者所未见过的文物证据,还是1986年以前的上古史研究者所未见过的文物证据。因为1986年考古学界发现凌家滩遗址随后挖掘出土一批玉器文物、1986年考古学界在良渚文化反山遗址挖掘出土一批玉器文物、1986年严文明带队成立了石家河文化遗址考古工作队随后挖掘出土一批玉器文物、1986年挖掘三星堆文化遗址出土了一批青铜器和玉器文物、而红山文化因1984年牛河梁遗址考古挖掘出土一对玉猪龙(插图1)从此一锤定音了红山文化玉器;红山玉器、凌家滩玉器、良渚玉器、石家河玉器、三星堆青铜器玉器这五个黄河摇篮以外的蛮夷之地文化遗址,是以玉器文物作为主要考古学证据的蛮夷系史前文化遗迹,普遍是在1986年以后逐渐发掘出来的、是在最近40年里逐渐呈现在世人面前的,而此之前的学者、或民国时代学者、或唐宋元明学者、或诸子百家时期学者、或儒家思想学者、或西方历史文化思想学者都是对红山玉器、良渚玉器、凌家滩玉器、石家河玉器、三星堆青铜器是陌生的、是不认识的、是没听说过的,更谈不上研究过,他们这些古今中外学者所做的上古史研究论文与论述,因为没有高古玉器文物作为学术证据所以是低效且无用的学术观点。在1984年以前的一段时间里,文物界专家学者曾把玉器文物定义为“杂项类”或“其它类文物”发表在《考古》和《文物》杂志当中,说明学术界对玉器文物的认知,是在1984年红山文化玉器一锤定音以后才逐渐发生思想转变的,而此之前并未觉得玉器承载着多么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由于学者思想观念跑偏,对于承载上古文明史的玉器文物不认识、不熟悉、很陌生,才导致上古史研究不通透。
1
伏羲太昊设计的红山文化图腾制度,以及由红山玉器、凌家滩玉器、良渚玉器、石家河玉器、三星堆青铜器玉器联合构造而成的东方玉文化系统、东方文明传承体系,属于一个独立存在的公有制社会生产生活发展模式或独立运行的东方文化思想体系,也是徘徊在儒家文化思想之外的部落政权或文明形式。这个东方文明形式在孔子删《尚书》之时被排除在外,司马迁写《史记》再次将其排斥成为异族文化,荀勖修《竹书纪年》也没有对东方文明社会生产生活发展模式进行记录,故此,东方跨西方的学术界和古往今来的儒家思想界对此事都是陌生而模糊的,对玉文化没有认识也没有机会认识。学术理论界能够清楚认识封建社会是因为《史记》和《尚书》对封建社会有着明确记载,而对公有制社会生产生活以及文化运行模式做了排斥与清除,人类是如何从公有制走进私有制的?学术理论界没有进行过一次有效的对比研究,归根结底还是学术理论界对高古玉器考古学材料缺少系统化研究与认知。有了红山文化图腾制度和红山、良渚、凌家滩、石家河玉器团队构成的东方玉文化传承体系,也就有了思考这些学术问题的立足点和基础。
司马迁写《史记》举《五帝本纪》为祖先在前面,唐朝学者司马贞补遗《三皇本纪》在后面,一前一后二位学者令《史记》形成了五帝三皇的祖先排列顺序③。近代学者毛泽东在《贺新郎读史》中说出自己的学术观点,五帝三皇的二十四史具有欺骗读书人的功能与作用。也就是说,在整个封建社会里仅有司马贞和毛泽东两位学者能够客观地、公正地站在历史高度,去看待《史记》存在的五帝三皇这个学术硬伤,而整个民国时代的历史文化学者和魏晋唐宋元明清学者皆属五帝三皇学术方向的簇拥者。五帝三皇的《史记》这本书一天不纠正过来,就会有不计其数的读书人持续掉进五帝三皇学术陷阱里,面对这个问题很少有人进行独立思考。
孔子删《尚书》一事,被现代和民国时代学者谈论过,被宋唐时期学者也谈论过,也被魏晋、秦汉时期学者谈论过,只是谈论者思想浅薄所以就没起到相应的渲染作用,于是孔子删《尚书》形成的五帝三皇学术方向与封建迷信思想并驾齐驱长达两千五百年之久。而孔子因删《尚书》举尧舜为祖先则属于五帝三皇学术理论方向的舵主、学术领袖、学术泰斗、学术鼻祖…… 而整个五帝三皇学术方向追随者和儒家学者,皆属这一帮一派之流,所以这些人不能清醒认识古代学者的学术作弊或学术作假手段。
孔子和司马迁两人两次给人类社会换祖先,一个举尧舜、一个举轩辕黄帝,两位学者共同抵制着伏羲太昊布局的一夫一妻选举制度和公有制文化形态,他俩也掩饰隐藏着东方文明标准和东方文明起源形式。《尚书》和《史记》两本书,经由孔子和司马迁两位学者之手,因两位学者尊奉祖先出现意见分歧,这恰恰也是重建东方文明标准和解决东方文明起源问题的关键节点。
因《尚书》奉上帝为祖先,在春秋战国时期之前上帝是光明正大的祖先
《尚书》是上古之史书,是记录着上古时期历史文化事件的工具书。本文将《尚书》里的上帝、昊天上帝、皇天、天命、天道、天等字词摘录下来,以滋为证。下面按先后顺序进行引文排列,上帝被标注下划线和红色字体,以便区别。
《尧典》: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正月上日,受终于文祖,在璇玑玉衡,以齐七政。肆类于上帝,禋于六宗,望于山川,遍于群神。辑五瑞,既月乃日,觐四岳群牧,班瑞于群后。
《皋陶谟》:曰若稽古,皋陶曰:“允迪厥德,谟明弼谐。”…….其弼直,惟动丕应,傒志以昭受上帝,天其申命用休。
《甘誓》:有扈氏威侮五行,怠弃三正。天用剿绝其命,今予惟恭行天之罚。……帝庸作歌曰:敕天之命,惟时惟几。
《汤誓》:格尔众庶,悉听朕言。非台小子敢行称乱,有夏多罪,天命殛之。今尔有众,汝曰:我后不恤我众,舍我穑事而割正夏?予惟闻汝众言,夏氏有罪,予畏上帝,不敢不正。
《盘庚上》:先王有服,恪谨天命,兹犹不常宁。不常厥邑,于今五邦。今不承于古,罔知天之断命,矧曰其克从先王之烈。若颠木之有由蘖,天其永我命于兹新邑,绍复先王大业,厎绥四方。
《盘庚下》:尔谓朕曷震动万民以迁,肆上帝将复我高祖之德,乱越我家。朕及笃敬,恭承民命,用永地于新邑。
高宗肜日:惟天监下民,典厥义。降年有永有不永,非天夭民,民中绝命。民有不若德,不听罪,天既孚命正厥德,乃曰其如台。呜呼。王司敬民,罔非天胤,典祀无丰于昵。
《洪范》:王乃言曰:呜呼,箕子,惟天阴骘下民,相协厥居,我不知其彝伦攸叙。箕子乃言曰:我闻在昔鲧陻洪水,汩陈其五行。帝乃震怒,不畀洪范九畴,彝伦攸斁。鲧则殛死,禹乃嗣兴。天乃锡禹洪范九畴,彝伦攸叙。
《大诰》:予惟小子,不敢替上帝命。天休于宁王,兴我小邦周。……..爽邦由哲,亦惟十人迪知上帝命。越天棐忱,尔时罔敢易法。矧今天降戾于周邦,惟大艰人,诞邻胥伐于厥室。尔亦不知天命不易。
《康诰》用肇造我区夏,越我一二邦,以修我西土。惟时怙冒闻于上帝,帝休,天乃大命文王殪戎殷,诞受厥命越厥邦厥民。…….于弟弗念天显,乃弗克恭厥兄。兄亦不念鞠子哀,大不友于弟。惟吊兹,不于我政人得罪,天惟与我民彝大泯乱。曰:乃其速由文王作罚,刑兹无赦。(天显属《尚书》常用词汇,意谓上帝的明确命令,译作上帝的权威。)
《召诰》:呜呼,皇天上帝,改厥元子兹大国殷之命,惟王受命,无疆惟休,亦无疆惟恤。 …….用顾畏于民碞,王来绍上帝,自服于土中。
《多士》:我闻曰:上帝引逸,有夏不适逸,则惟帝降格,向于时夏。……..惟时上帝不保,降若兹大丧。惟天不畀不明厥德。凡四方小大邦丧,罔非有辞于罚。
《无逸》:君子所其无逸。先知稼檣之艰难,乃逸则知小人之依。
《君奭》:君已曰时我。我亦不敢宁于上帝命,弗永远念天威。越我民罔尤违,惟人。…….在太戊时,则有若伊陟、臣扈,格于上帝。巫咸乂王家。…….公曰君奭。在昔上帝割申劝宁王之德,其集大命于厥躬。……亦惟纯佑秉德,迪知天威,乃惟时昭文王迪见冒,闻于上帝,惟时受有殷命。
《立政》:古之人迪惟有夏,乃有室大竞,吁俊,尊上帝迪,知忱恂于九德之行。……亦越成汤陟,丕釐上帝之耿命。……以敬事上帝,立民长伯。
《顾命》:昔君文武丕平富,不务咎,厎至弃,信用昭明于天下。则亦有熊罴之士,不二心之臣,保乂王家,用端命于上帝。皇天用训厥道,付畀四方,乃命建候树屏,在我后之人。
《吕刑》:上帝监民,罔有馨香德,刑发闻惟腥。皇帝哀矜庶戮之不辜,报虐以威,遏绝苗民,无世在下。乃命重黎绝地天通,罔有降格。…….皇帝清问下民,鳏寡有辞于苗。德威惟畏,德明惟明。…….上帝不蠲,降咎于苗。
《文侯之命》:父义和,丕显文武,克慎明德,昭升于上,敷闻在下,惟时上帝,集厥命于文王。
《大禹谟》:帝德广运,乃圣乃神,乃武乃文。皇天眷命,奄有四海为天下君。……惠迪吉,从逆凶,惟影响。……罔违道以干百姓之欲,罔咈百姓以从己之欲。无怠无荒,四夷来王。……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帝初于历山,往于田,日号泣于旻天,于父母,负罪引匿。
《仲虺之诰》:兹率厥典,奉若天命。夏王有罪,矫诬上天,以布命于下。……殖有礼,覆昏暴。钦崇天道,永保天命。
《汤诰》:惟皇上帝,降衷于下民。若有恒性,克绥厥猷惟后。
《汤诰》:上天孚佑下民,罪人黜伏,天命弗僭,贲若草木,兆民允植。……罪当朕躬,弗敢自赦,惟简在上帝之心。其尔万方有罪,在予一人;予一人有罪,无以尔万方。
《伊训》:于其子孙弗率,皇天降灾,假手于我有命。造攻自鸣条,朕哉自亳。…….圣谟洋洋,嘉言孔彰。惟上帝不常,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
《太甲中》:皇天眷佑有商,俾嗣王克终厥德,实万世无疆之休。
《太甲下》:呜呼,惟天无亲,克敬惟亲。民罔常怀,怀于有仁。鬼神无常享,享于克诚。天位艰哉。…….先王惟时懋敬厥德,克配上帝。
《咸有一德》:非天私我有商,惟天佑于一德。非商求于下民,惟民归于一德。德惟一,动罔不吉;德二三,动罔不凶。惟吉凶不僭在人,惟天降灾祥在德。
《说命中》:呜呼。明王奉若天道,建邦设都,树后王君公。
《说命下》:佑我烈祖,格于皇天。
《泰誓上》:惟受罔有悛心,乃夷居,弗事上帝神祇,遗厥先宗庙弗祀。……天佑下民,作之君,作之师,惟其克相上帝,宠绥四方。……予小子夙夜祗惧,受命文考,类于上帝,宜于冢土,以尔有众,厎天之罚。
《泰誓下》:郊社不修,宗庙不享,作奇技淫巧以悦妇人。上帝弗顺,祝降时丧。尔其孜孜,奉予一人,恭行天罚。
《武成》:惟有道曾孙周王发,将有大正于商。今商王受无道,暴殄天物,害虐烝民,为天下逋逃主,萃渊薮。予小子既获仁人,敢祗承上帝,以遏乱略。华夏蛮貘,罔不率俾。恭天成命,肆予东征,绥厥士女。
《微子之命》:呜呼,乃祖成汤克齐圣广渊,皇天眷佑,诞受厥命。抚民以宽,除其邪虐,功加于时,德垂后裔。……上帝时歆,下民祗协,庸建尔于上公,尹兹东夏。
《周官》:立太师、太傅、太保,兹惟三公。论道经邦,燮理阴阳。官不必备,惟其人。……少师、少傅、少保曰三孤。二公弘化,寅亮天地,弼予一人。…….以公灭私,民其允怀。学古入官,议事以制,政乃不迷。其尔典常作之师,无以利口乱厥官。
《毕命》:以荡陵德,实悖天道。
据《尚书纬》记载,《尚书》原有3240篇,孔子(插图2)删去3120篇,余下120篇,该书从此成为残缺之书,而非完整之书。上古史、祖先史虽是残缺碎片,其中还剩31个上帝,昊天上帝、天命、天道、天并没作数。删去多少个上帝,人类社会已经无处追溯也无法得知。
2
孔子删《尚书》是为了换祖先,他宁举尧舜也不举黄帝,里面是有因由的。在《尚书》里,连一个黄帝名词都找不到,哪怕是一丁点痕迹都行,说明孔子认为轩辕氏参与过涿鹿之战、阪泉之战,其所作所为不能构成祖先偶像,所以未举其名而另立祖先。
唐朝学者张守节作《史记正义》载:“《古文尚书》缺失其间多亦矣,而无说黄帝之语。”
《尚书》内有上帝,而没黄帝。认黄帝为祖先,是春秋时期开始的,经由汉朝政权与儒家学者两股力量集体努力才完成的历史文献改编改造事业。他们利用医学的传播与传承,将《内经》改称《黄帝内经》,改的笔法粗鄙、粗陋;利用史学的传承与传播,将《史记》弄成五帝三皇的祖先排列形式,笔法简单粗暴;利用道家思想的传播和传承,弄出一个《黄老学说》,如今《黄老学说》已是可有可无的史学资料;中国文化起源于三皇时期的伏羲上帝,还是起源于五帝时期的轩辕黄帝,学术理论界没有进行过有效分析和考古学材料有效对比,到目前为止三皇与五帝之间的文化传承研究仍处于学术空白领域。
《诗经·大雅》载:皇矣上帝,临下有赫。监观四方,求民之莫。维此二国,其政不获。维彼四国,爰究爰度。上帝耆之,憎其式廓。乃眷西顾,此维与宅。
秦石刻《诅楚文》载:有秦嗣王,敢用吉玉瑄璧……外之则冒改久心,不畏皇天上帝,及丕显大神巫咸之光烈威神……欲灭伐我社稷,伐灭我百姓,求蔑法皇天上帝及丕显大神巫咸之恤……繄应受皇天上帝及丕显大神巫咸之几灵德,赐克剂楚师,且复略我边城。
《周易·鼎卦》载:圣人亨以享上帝,而大亨以养圣贤。巽而耳目聪明,柔进而上行,得中而应乎刚,是以元亨。
《周礼》载:祀昊天上帝,以实柴祀日月星辰,以燎祀司中、司命、观师、雨师。
上帝不仅在《尚书》里有记载,在《诗经》、《诅楚文》、《周易》、《周礼》等其他战国时期之前的历史文献里也有记载。《诗经》同《尚书》一样,也是孔子删剩下的残书,里面依旧残存着上帝的痕迹,其他历史文献里也谈论着上帝的事迹,说明孔子删书去史换祖先,并没有把真正的祖先历史痕迹清除干净,他举尧舜、夸尧舜、赞尧舜才是目的,删书去史只是他的学术手法。
因《史记》举黄帝为祖先,自汉朝《史记》成书以后,黄帝成为名正言顺的祖先
在汉武帝时期,司马迁受宫刑后回家著《史记》,书成之后没有直接交给汉武帝朝廷,而是司马迁外孙杨恽交给汉宣帝的,并不是司马迁直接上交给汉武帝朝廷的。
司马迁写《史记》没有遵循先三皇后五帝的原则,组织措辞夸黄帝功、耀黄帝德、扬黄帝美名,以此巩固了多妻世袭制度的长期稳定,也保证了五帝三皇祖先排列顺序的长期发展。司马迁(插图3)害怕该书不被汉武帝时期朝廷认可或接受,加上私心作祟,所以才有了外孙杨恽交史之实。《史记》不属于公开著史而属私著之史、私撰祖先史、个人学术观点。
3
这部私下著述并非公开著述的、属五帝三皇祖先排列顺序而非三皇五帝祖先排列顺序的《史记》,经过一番左右逢源与千回百转,终于成为封建朝廷和儒家学者尊崇的历史工具书,进入魏晋时期五帝三皇祖先排列顺序开始改变了读书人的思想和灵魂。
《史记·五帝本纪》载: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
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于是轩辕乃习用干戈,以征不享,诸侯咸来宾从。而蚩尤最为暴,莫能伐。炎帝欲侵陵诸侯,诸侯咸归轩辕。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教熊罴貔貅貙虎,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蚩尤作乱,不用帝命。于是黄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禽杀蚩尤。而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代神农氏,是为黄帝。天下有不顺者,黄帝从而征之,平者去之,披山通道,未尝宁居。
东至于海,登丸山,及岱宗。西至于空桐,登鸡头。南至于江,登熊、湘。北逐荤粥,合符釜山,而邑于涿鹿之阿。迁徙往来无常处,以师兵为营卫。官名皆以云命,为云师。置左右大监,监于万国。万国和,而鬼神山川封禅与为多焉。获宝鼎,迎日推策。举风后、力牧、常先、大鸿以治民。顺天地之纪,幽明之占,死生之说,存亡之难。时播百谷草木,淳化鸟兽虫蛾,旁罗日月星辰水波土石金玉,劳勤心力耳目,节用水火材物。有土德之瑞,故号黄帝。
黄帝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
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于西陵之女,是为嫘祖。嫘祖为黄帝正妃,生二子,其后皆有天下:其一曰玄嚣,是为青阳,青阳降居江水;其二曰昌意,降居若水。昌意娶蜀山氏女,曰昌仆,生高阳,高阳有圣德焉。黄帝崩,葬桥山。其孙昌意之子高阳立,是为帝颛顼也。
帝颛顼高阳者,黄帝之孙而昌意之子也。静渊以有谋,疏通而知事;养材以任地,载时以象天,依鬼神以制义,治气以教化,絜诚以祭祀。北至于幽陵,南至于交趾,西至于流沙,东至于蟠木。动静之物,大小之神,日月所照,莫不砥属。
帝颛顼生子曰穷蝉。颛顼崩,而玄嚣之孙高辛立,是为帝喾。
帝喾高辛者,黄帝之曾孙也。高辛父曰蟜极,蟜极父曰玄嚣,玄嚣父曰黄帝。自玄嚣与蟜极皆不得在位,至高辛即帝位。高辛于颛顼为族子。
高辛生而神灵,自言其名。普施利物,不于其身。聪以知远,明以察微。顺天之义,知民之急。仁而威,惠而信,修身而天下服。取地之财而节用之,抚教万民而利诲之,历日月而迎送之,明鬼神而敬事之。其色郁郁,其德嶷嶷。其动也时,其服也士。帝喾溉执中而遍天下,日月所照,风雨所至,莫不从服。
帝喾娶陈锋氏女,生放勋。娶娵訾氏女,生挚。帝喾崩,而挚代立。帝挚立,不善,而弟放勋立,是为帝尧。
帝尧者,放勋。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云。富而不骄,贵而不舒。黄收纯衣,彤车乘白马。能明驯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便章百姓。百姓昭明,合和万国。
乃命羲和,敬顺昊天,数法日月星辰,敬授民时。分命羲仲,居郁夷,曰旸谷。敬道日出,便程东作。日中,星鸟,以殷中春。其民析,鸟兽字微。申命羲叔,居南交。便程南为,敬致。日永,星火,以正中夏。其民因,鸟兽希革。申命和仲,居西土,曰昧谷。敬道日入,便程西成。夜中,星虚,以正中秋。其民夷易,鸟兽毛毨。申命和叔;居北方,曰幽都。便在伏物。日短,星昴,以正中冬。其民燠,鸟兽氄毛。岁三百六十六日,以闰月正四时。信饬百官,众功皆兴。
尧曰:“谁可顺此事?”放齐曰:“嗣子丹朱开明。”尧曰:“吁!顽凶,不用。”尧又曰:“谁可者?”讙兜曰:“共工旁聚布功,可用。”尧曰:“共工善言,其用僻,似恭漫天,不可。”尧又曰:“嗟,四岳,汤汤洪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下民其忧,有能使治者?”皆曰鲧可。尧曰:“鲧负命毁族,不可。”岳曰:“异哉,试不可用而已。”尧于是听岳用鲧。九岁,功用不成。
尧曰:“嗟!四岳:朕在位七十载,汝能庸命,践朕位?”岳应曰:“鄙德忝帝位。”尧曰:“悉举贵戚及疏远隐匿者。”众皆言于尧曰:“有矜在民间,曰虞舜。”尧曰:“然,朕闻之。其何如?”岳曰:“盲者子。父顽,母嚚,弟傲,能和以孝,烝烝治,不至奸。”尧曰:“吾其试哉。”于是尧妻之二女,观其德于二女。舜饬下二女于妫汭,如妇礼。尧善之,乃使舜慎和五典,五典能从。乃遍入百官,百官时序。宾于四门,四门穆穆,诸侯远方宾客皆敬。尧使舜入山林川泽,暴风雷雨,舜行不迷。尧以为圣,召舜曰:“女谋事至而言可绩,三年矣。女登帝位。”舜让于德不怿。正月上日,舜受终于文祖。文祖者,尧大祖也。
于是帝尧老,命舜摄行天子之政,以观天命。舜乃在璿玑玉衡,以齐七政。遂类于上帝,禋于六宗,望于山川,辩于群神。揖五瑞,择吉月日,见四岳诸牧,班瑞。岁二月,东巡狩,至于岱宗,祡,望秩于山川。遂见东方君长,合时月正日,同律度量衡,修五礼五玉三帛二生一死为挚,如五器,卒乃复。五月,南巡狩;八月,西巡狩;十一月,北巡狩:皆如初。归,至于祖祢庙,用特牛礼。五岁一巡狩,群后四朝。遍告以言,明试以功,车服以庸。肇十有二州,决川。象以典刑,流宥五刑,鞭作官刑,扑作教刑,金作赎刑。眚灾过,赦;怙终贼,刑。钦哉,钦哉,惟刑之静哉!
讙兜进言共工,尧曰不可而试之工师,共工果淫辟。四岳举鲧治鸿水,尧以为不可,岳彊请试之,试之而无功,故百姓不便。三苗在江淮、荆州数为乱。于是舜归而言于帝,请流共工于幽陵,以变北狄;放驩兜于崇山,以变南蛮;迁三苗于三危,以变西戎;殛鲧于羽山,以变东夷:四罪而天下咸服。
尧立七十年得舜,二十年而老,令舜摄行天子之政,荐之于天。尧辟位凡二十八年而崩。百姓悲哀,如丧父母。三年,四方莫举乐,以思尧。尧知子丹朱之不肖,不足授天下,于是乃权授舜。授舜,则天下得其利而丹朱病;授丹朱,则天下病而丹朱得其利。尧曰“终不以天下之病而利一人”,而卒授舜以天下。尧崩,三年之丧毕,舜让辟丹朱于南河之南。诸侯朝觐者不之丹朱而之舜,狱讼者不之丹朱而之舜,讴歌者不讴歌丹朱而讴歌舜。舜曰“天也”,夫而后之中国践天子位焉,是为帝舜。
虞舜者,名曰重华。重华父曰瞽叟,瞽叟父曰桥牛,桥牛父曰句望,句望父曰敬康,敬康父曰穷蝉,穷蝉父曰帝颛顼,颛顼父曰昌意:以至舜七世矣。自从穷蝉以至帝舜,皆微为庶人。
舜父瞽叟盲,而舜母死,瞽叟更娶妻而生象,象傲。瞽叟爱后妻子,常欲杀舜,舜避逃;及有小过,则受罪。顺事父及后母与弟,日以笃谨,匪有解。
舜,冀州之人也。舜耕历山,渔雷泽,陶河滨,作什器于寿丘,就时于负夏。舜父瞽叟顽,母嚚,弟象傲,皆欲杀舜。舜顺适不失子道,兄弟孝慈。欲杀,不可得;即求,尝在侧。
舜年二十以孝闻。三十而帝尧问可用者,四岳咸荐虞舜,曰可。于是尧乃以二女妻舜以观其内,使九男与处以观其外。舜居妫汭,内行弥谨。尧二女不敢以贵骄事舜亲戚,甚有妇道。尧九男皆益笃。舜耕历山,历山之人皆让畔;渔雷泽,雷泽上人皆让居;陶河滨,河滨器皆不苦窳。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尧乃赐舜絺衣,与琴,为筑仓廪,予牛羊。瞽叟尚复欲杀之,使舜上涂廪,瞽叟从下纵火焚廪。舜乃以两笠自扞而下,去,得不死。后瞽叟又使舜穿井,舜穿井为匿空旁出。舜既入深,瞽叟与象共下土实井,舜从匿空出,去。瞽叟、象喜,以舜为已死。象曰“本谋者象。”象与其父母分,于是曰:“舜妻尧二女,与琴,象取之。牛羊仓廪予父母。”象乃止舜宫居,鼓其琴。舜往见之。象鄂不怿,曰:“我思舜正郁陶!”舜曰:“然,尔其庶矣!”舜复事瞽叟爱弟弥谨。于是尧乃试舜五典百官,皆治。
昔高阳氏有才子八人,世得其利,谓之“八恺”。高辛氏有才子八人,世谓之“八元”。此十六族者,世济其美,不陨其名。至于尧,尧未能举。舜举八恺,使主后土,以揆百事,莫不时序。举八元,使布五教于四方,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内平外成。
昔帝鸿氏有不才子,掩义隐贼,好行凶慝,天下谓之浑沌。少暤氏有不才子,毁信恶忠,崇饰恶言,天下谓之穷奇。颛顼氏有不才子,不可教训,不知话言,天下谓之檮杌。此三族世忧之。至于尧,尧未能去。缙云氏有不才子,贪于饮食,冒于货贿,天下谓之饕餮。天下恶之,比之三凶。舜宾于四门,乃流四凶族,迁于四裔,以御螭魅,于是四门辟,言毋凶人也。
舜入于大麓,烈风雷雨不迷,尧乃知舜之足授天下。尧老,使舜摄行天子政,巡狩。舜得举用事二十年,而尧使摄政。摄政八年而尧崩。三年丧毕,让丹朱,天下归舜。而禹、皋陶、契、后稷、伯夷、夔、龙、倕、益、彭祖自尧时而皆举用,未有分职。于是舜乃至于文祖,谋于四岳,辟四门,明通四方耳目,命十二牧论帝德,行厚德,远佞人,则蛮夷率服。舜谓四岳曰:“有能奋庸美尧之事者,使居官相事?”皆曰:“伯禹为司空,可美帝功。”舜曰:“嗟,然!禹,汝平水土,维是勉哉。”禹拜稽首,让于稷、契与皋陶。舜曰:“然,往矣。”舜曰:“弃,黎民始饥,汝后稷播时百谷。”舜曰:“契,百姓不亲,五品不驯,汝为司徒,而敬敷五教,在宽。”舜曰:“皋陶,蛮夷猾夏,寇贼奸轨,汝作士,五刑有服,五服三就;五流有度,五度三居:维明能信。”舜曰:“谁能驯予工?”皆曰垂可。于是以垂为共工。舜曰:“谁能驯予上下草木鸟兽?”皆曰益可。于是以益为朕虞。益拜稽首,让于诸臣朱虎、熊罴。舜曰:“往矣,汝谐。”遂以朱虎、熊罴为佐。舜曰:“嗟!四岳,有能典朕三礼?”皆曰伯夷可。舜曰:“嗟!伯夷,以汝为秩宗,夙夜维敬,直哉维静絜。”伯夷让夔、龙。舜曰:“然。以夔为典乐,教稺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毋虐,简而毋傲;诗言意,歌长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能谐,毋相夺伦,神人以和。”夔曰:“于!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舜曰:“龙,朕畏忌谗说殄伪,振惊朕众,命汝为纳言,夙夜出入朕命,惟信。”舜曰:“嗟!女二十有二人,敬哉,惟时相天事。”三岁一考功,三考绌陟,远近众功咸兴。分北三苗。
此二十二人咸成厥功:皋陶为大理,平,民各伏得其实;伯夷主礼,上下咸让;垂主工师,百工致功;益主虞,山泽辟;弃主稷,百谷时茂;契主司徒,百姓亲和;龙主宾客,远人至;十二牧行而九州莫敢辟违;唯禹之功为大,披九山,通九泽,决九河,定九州,各以其职来贡,不失厥宜。方五千里,至于荒服。南抚交趾、北发,西戎、析枝、渠廋、氐、羌,北山戎、发、息慎,东长、鸟夷,四海之内咸戴帝舜之功。
于是禹乃兴九招之乐,致异物,凤皇来翔。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
舜年二十以孝闻,年三十尧举之,年五十摄行天子事,年五十八尧崩,年六十一代尧践帝位。践帝位三十九年,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是为零陵。舜之践帝位,载天子旗,往朝父瞽叟,夔夔唯谨,如子道。封弟象为诸侯。舜子商均亦不肖,舜乃豫荐禹于天。十七年而崩。三年丧毕,禹亦乃让舜子,如舜让尧子。诸侯归之,然后禹践天子位。尧子丹朱,舜子商均,皆有疆土,以奉先祀。服其服,礼乐如之。以客见天子,天子弗臣,示不敢专也。
自黄帝至舜、禹,皆同姓而异其国号,以章明德。故黄帝为有熊,帝颛顼为高阳,帝喾为高辛,帝尧为陶唐,帝舜为有虞。帝禹为夏后而别氏,姓姒氏。契为商,姓子氏。弃为周,姓姬氏。
太史公曰:学者多称五帝,尚矣。然尚书独载尧以来;而百家言黄帝,其文不雅驯,荐绅先生难言之。孔子所传宰予问五帝德及帝系姓,儒者或不传。余尝西至空桐,北过涿鹿,东渐于海,南浮江淮矣,至长老皆各往往称黄帝、尧、舜之处,风教固殊焉,总之不离古文者近是。予观春秋、国语,其发明五帝德、帝系姓章矣,顾弟弗深考,其所表见皆不虚。书缺有间矣,其轶乃时时见于他说。非好学深思,心知其意,固难为浅见寡闻道也。余并论次,择其言尤雅者,故著为本纪书首。
《五帝本纪》内有16个黄帝,7个轩辕,在帝尧篇有1个上帝。《史记·五帝本纪》将轩辕黄帝、帝颛顼、帝喾、帝尧、帝舜等五人通过学术手法进行穿针引线,使其成为血脉一系,这五帝血脉派系符不符合考古学材料特征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汉朝时期没有方法去检验与印证这个观点对不对,至今也鲜有质疑五帝血脉一系的论证或考古学DNA数据对比的论文,这说明五帝三皇的祖先排列顺序还在继续发挥着统御思想的作用。
《五帝本纪》倒数第一段司马迁记:“予观春秋、国语,其发明五帝德、帝系姓章矣,顾弟弗深考,其所表见皆不虚。书缺有间矣,其轶乃时时见于他说”。司马迁又在《报任安书》中写:“左丘失明,厥有国语”。从晋朝时期到民国时期对《国语》作者的质疑声音不绝于耳,先后有傅玄、刘世安、朱熹、尤侗、皮锡瑞、康有为等学者反响激烈。按《五帝本纪》说《国语》是左丘明所著,为什么会有如此剧烈的学术争议。《国语》若不是左丘明著作,那就是司马迁在《史记》当中增加了一处谎言。而东汉学者班固写《汉书·艺文志》时引用《史记》观点:“国语二十一篇,左丘明著”,班固跟随着司马迁一起跑偏,因后世读书人鲜有辨别能力,所以才形成了剧烈的学术争议。
《五帝本纪》倒数第二段司马迁写:“自黄帝至舜、禹,皆同姓而异国号也”。这措辞,意在检验读者辨别能力,也有不加思考的学者,写论文跟着一起掉进这一个坑里。姓氏起源,并非此时。自伏羲太昊至商朝期间(分别是红山、凌家滩、良渚、石家河、三星堆或殷商时期属于东方文明传承体系,既5500年前至3000年前的东夷部落或东方政权属于公有制社会发展模式),东方文化一直坚守母系氏族社会的公有制文化稳定发展局势,其中“简狄生契、契生昭明”子不承父姓是很有特点的,东夷人追求的自由自在生活一直如故,未有姓氏传承一说,只有祖先图腾传承一说;直到商朝时期王权世袭才形成姓氏传承特点,期间的庶民与权贵阶层仍然遵循子不承父姓的特征;进入周朝时期,周天子将殷商的多妻和世袭行为上升到法律制度保护上来,周朝用《周礼》立法保护帝王须有一百多个妻妾嫔妃的权利,官僚阶层逐渐才有子承父姓的特点出现,春秋时期才有百姓一词浮出水面;进入汉朝时期,帝王、官僚、庶民皆有子承父姓特征,东夷人、蛮夷人或异族除外。而司马迁说黄帝至舜禹同姓明显不符姓氏起源问题,这就属于汉朝学者胡说八道反而是在考验后辈学者有没有辨别能力。没有辨别能力的学者会信以为真,有辨别能力的学者自然不信这句话。
经此两段进行分析,《史记·五帝本纪》末尾两处具有学术硬伤,这两处硬伤都不及五帝三皇祖先排列顺序这一个硬伤带来的伤害深度。司马迁用“举五帝以拒三皇”的学术手法,彻底改变了三皇五帝的祖先排列顺序,在《史记》读者当中仅有司马贞和毛泽东两位学者觉悟到其中玄机,尽管五帝三皇的祖先排列顺序是一眼假的学术障眼法,却着着实实网罗住数不胜数的读书人。司马迁举起五帝时期私有制政权就可以抑制住三皇时期公有制文化思想,这种学术手法简直就像弱不禁风的肥皂泡,却能用五帝三皇的祖先排列顺序轻松搞定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发展历程,说明许多读书人没有基本的思辨能力。
司马迁著《史记》已有三处硬伤,这三个问题在古代就有学者进行分析与阐述。若将三者分散开来看,当属司马迁著史分神或走眼。若将三者叠加在一起看,当属司马迁故意进行学术造假。五帝三皇的祖先排列顺序是《史记》的死扣、死结,是其它各处学术硬伤所不能比及的致命硬伤。《史记》的是非功过不该由五帝三皇学者进行定论,应由全世界读书人共同鉴别与审定。《史记》的主要功能与作用,是利用五帝三皇的祖先排列顺序去考验或挑战每个读书人的智力,它并非真实的上古历史。因为里面没有记录出土红山文化玉器、良渚文化玉器、凌家滩文化玉器、石家河文化玉器等蛮夷之地的历史事件。
第三节 司马迁著史和孔子删书两人两次换祖先
五帝三皇祖先排列顺序的《史记》,是作者为了突出黄帝的历史文化地位,大夸其功、大耀其德、大扬其名,所以才弄成了五帝三皇顺序;孔子删《尚书》留下尧舜禹,是孔子为了突出尧舜禹的历史文化地位,为夸其功、为耀其德、为扬其名,所以才删去三皇时期昊天上帝或东夷两昊部落政权事迹、或公有制社会的历史文化文献证据;司马迁举黄帝和孔子举尧舜这两人两次换祖先,方向虽然一致却口径不一,暴露出两位学者的学术观点共同存在缺陷。
在涿鹿之战当中,轩辕杀两昊、蚩尤而为帝。轩辕战涿鹿杀太昊、杀少昊、杀蚩尤,而以胜利告终。按输赢论,轩辕氏赢,东夷两昊输;按势力论,华夏部落胜,东夷部落败;按文明野蛮论,东夷两昊部落居红山文化地望,其玉器类考古学材料显示该部落科学技术领先,而华夏部落考古学材料显示野蛮落后,因轩辕氏部落使用的仰韶文化彩绘陶器只知祭祀而没有教育、司法、节气、手工业、农牧业的机构划分,所以野蛮、愚昧、落后;按得失算,两昊战死使东方文明标准坍塌、东方文明公有制理论方法没有传承下来,而儒家学术作假弃上帝举黄帝为祖先占着便宜,那些以假为真的儒家学者也跟着占便宜,只是被欺骗的平民百姓一直都在吃亏;按黑白算,轩辕黄帝与东夷两昊,谁是国军、谁是流匪?涿鹿之战是流匪杀了国军,还是国军杀了流匪?这件事情仍需进行公论,不能稀里糊涂的听信五帝三皇学者的一家之言或以偏概全。因为涿鹿之战轩辕黄帝杀死伏羲太昊,谁代表文明,谁代表野蛮?谁居政权,谁属流匪?这都是上古历史文化研究的关键所在。
东夷有两昊,太昊又称伏羲氏,故称伏羲太昊(插图4)。少昊又称穷桑氏。蚩尤生于甘肃天水,蚩尤跟随伏羲女娲从甘肃天水一路向东走来,在东夷部落做了首领。东夷两昊部落其势力范围主要表现在红山文化、左家山文化、昂昂溪文化等广大的地区范围。蚩尤跟随太昊参与涿鹿之战,最终被轩辕氏杀掉。伏羲太昊、女娲、穷桑少昊、蚩尤四人共同在东夷部落做首领,职务各有高低,社会分工各有不同,该部落政权机构属于氏族联姻的公有制社会文明发展形式,有悖于轩辕氏、尧舜、商、周、秦、汉的一夫多妻和世袭特征的私有制社会发展模式。
4
伏羲又称太昊,也称昊天上帝、上帝、天帝、老天爷。《隋书·礼仪》载:“五时迎气,皆是祭五行之人帝太皞之属,非祭天也。天称皇天,亦称上帝,亦直称帝。五行人帝亦得称上帝,但不得称天。故五时迎气及文、武配 祭明堂,皆祭人帝,非祭天也。” 《通典·礼典》载:“所谓昊天上帝者,盖元气广大则称昊天,远视苍苍即称苍天。人之所尊,莫过于帝,讬之于天,故称上帝。”太昊伏羲氏又称上帝,在道家思想书籍和历史文献书籍里被明确记载着,昊天上帝也是儒家信仰的最高神。
在红山文化部落做首领的伏羲太昊,与女娲、少昊、蚩尤诸首领,设图腾制度和政权机构,置司徒、司寇、司分司至司启司闭、司空、司马等官职,设天时历法、行政业、手工业、农牧业等社会分工,主持东夷部落政权公有制社会生产生活的运行,登基之时这里为全天下的文明中心、文化中心、天下政教中心,故我们的历史文化里有天朝、天下、天子、天之骄子之说词。伏羲氏在位期间,曾与仰韶文化部落的轩辕氏在涿鹿发生战争。战争之前轩辕氏未称帝,战后称帝。伏羲太昊与少昊,从登基称皇到涿鹿之战被杀,第一代人还没来得及传位给第二代人,公有制政权机构和公有制官职制度就被战争毁掉。但伏羲太昊设置的红山文化图腾制度却是有效的学术证据,多种玉鸟能够证明鸟夷部落的各种社会分工,利用研究红山文化鸟图腾制度及其公有制社会发展模式就可以找回公有制社会的运行模式。因为,伏羲太昊设祝鸠氏为司徒④,这是人类社会最早的教育机构;设爽鸠氏为司寇,这是全人类最早的司法机构;设玄鸟、伯劳、青鸟、丹鸟为司分司至司启司闭⑤,这是全人类最早的天时历法或节气机构;教育、司法、节气机构与手工业、农牧业、行政业是同时在这个部落内运行的,运用祝鸠氏的识字教育方法和爽鸠氏的司法管理方法配合施治,人人遵道而行、权贵不背道而驰,社会上下一起讲道理、用道理、行道理、守道理,就可以带领人类社会重返大同世界、平衡世界,摆脱失衡理论与封建迷信思想。
《尚书》原本是以上帝为祖先偶像的,经春秋时期孔子删《尚书》,于是改举尧舜为祖先偶像了。汉朝时期司马迁写《史记》,改举轩辕黄帝为祖先偶像。经儒家两人之手,中国社会先后拥有上帝、尧舜、轩辕黄帝四个祖先偶像。其中尧舜和轩辕黄帝因具有多妻和世袭制度特征,所以他们属多妻世袭制度的私有制社会发展模式,其中上帝(伏羲太昊部落政权和神农部落政权)属一夫一妻和选举制度的公有制社会发展模式,这是本质上的区别。表面上是儒家学者多次换祖先,背后里则是儒家学者隐藏或改变公有制社会发展模式,以及抑制或抵触公有制文化发展模式。前儒学术作弊,后儒跟着前儒脚印走,一路都在糟蹋东方文化、一直都在改造东方文化,这是没文化还装着懂文化的表现。
孔子删《尚书》斩断了我国的教育发展史、司法发展史、节气发展史、经济发展史、医学发展史、手工制造业发展史,还直接改变了民族起源史、姓氏起源史、文字起源史、阴阳五行文化发展起源史、东方文明起源发展史,所以儒家学者或汉学没有科技进步之说,都是源自删书去史换祖先这个原因,因为这是走在学术作假的方向上。
司马迁换祖先,把杀死伏羲太昊的轩辕氏奉为祖先,这是孔子不予选择的选择,也是《尚书》有上帝没黄帝的主要原因。涿鹿之战是轩辕氏杀死了伏羲太昊,黄帝杀死了上帝还能被司马迁奉为祖先偶像,而孔子拒其为祖先挑选了尧舜为祖先,这两人两次换祖先都是历史时局造成的。《史记》以五帝三皇为排列顺序,是在检验着每一个读书人的智力;私著的《史记》与现代国家考古工程百年积累的考古学材料相背,还在检验着每一个读书人的智力。
和孔子比,司马迁换祖先属于颠倒黑白,笔法惊险奇绝。和司马迁比,孔子换祖先属于快刀斩乱麻,修书纯属情怀。司马迁换祖先能够蒙蔽无数文人墨客,只被司马贞和毛泽东两人看出破绽。孔子换祖先是从战国到近现代一直都有学者指脊梁骨说他删史。但没人看透孔子删书是在去史、去史是为了换祖先、换祖先是为了更改中华文明摇篮或更改中华文明起源地。孔子和司马迁两人两次换祖先,尧舜和轩辕黄帝都是黄河流域的仰韶文化或龙山文化部落族人,而删去的恰恰就是辽河流域佩戴红山文化玉器的东方君子伏羲太昊或东夷部落公有制历史文化。司马迁和孔子两人两次换祖先的学术造诣各有时代特点,儒家学者前辈二人搭档匹配的前仰后合、歪七扭八,统共糊弄、欺骗、愚弄、蒙蔽读书人长达2500多年之久,至今仍有无数学者没有看透这里面的弯弯绕。孔子删书去史换祖先一事若没有得到汉武帝废除百家独尊儒术的强力支撑,孔子会被汉朝学者王充著《论衡》直接戳破其学术作假,有了汉武帝独尊儒术的强力支撑,才有了两千多年封建迷信思想蔓延和五帝三皇学术方向的向前发展。
民国时代学者没有看到红山文化玉器、凌家滩文化玉器、良渚文化玉器,就急于定义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起源地,这种学术手法分明是只顾自己眼前利益而不给后人留活路,现如今考古学挖掘出来红山文化玉器、良渚玉器、凌家滩玉器、石家河玉器、三星堆青铜器都是蛮夷之地的考古学证据,属于华夏部落的敌对势力,且代表着先进的文化文明与科学技术生产力的领先,只是民国时代学者不懂这些考古学材料证据,但是他们写的那些不靠谱的、不稳定的上古史研究学术观点还在发挥着作用。
第四节 小 结
从红山文化玉器到凌家滩文化玉器、又从良渚文化玉器到石家河文化玉器,再到三星堆青铜神树,这种以鸟兽为图腾形象的玉器文明传承形式,一直从红山文化延续到秦汉时期玉质礼器的制作与应用。古代玉器显示了东方文化不曾间断的历史发展轨迹,只是孔子和司马迁两个人私自篡改历史的行为,以及两人给社会替换祖先的学术手法,用五帝三皇学术观点误导着一些不明就里的学者,以及误导了一些学者的学术方向和学术思想,这并不代表国家政权或封建政权的公权力行为,因为这两人两次修史同属私撰五帝三皇的历史,以达到蒙蔽众生的目的。
孔子删《尚书》比司马迁著《史记》早了400年,两人两次换祖先共同属于五帝三皇这一个学术方向。没有司马迁写《史记》的配合,孔子会被后人天天指着脊梁骨骂。有了五帝三皇的《史记》出现,才把汉朝以后的读书人思想情绪稳定下来,后人也接受和默许了儒家换祖先的事实。所以说,没有司马迁写《史记》的配合,仅靠孔子删《尚书》举尧舜的粗糙学术手法,是蒙蔽不住天下众多读书人眼睛的。假如孔子没删《尚书》,司马迁也就没有举黄帝为汉朝政权换祖先的前提条件了。正是司马迁和孔子两人的配合,这才成就了两千多年的儒家思想流传和封建迷信思想延绵不绝。
春秋时期的孔子,在公元前483年返鲁修书,与汉朝时期司马迁,两人之间相差400年,期间经历了战国时期。战国时期诸侯们纷纷争王争霸、争地盘、争人口,为功为名纷纷争来争去,此时的学术理论界已经陷入争而不让的蒙圈状态。因孔子删书在先,而诸侯争霸在后。周初和商朝时期,社会上还有画地为牢的高度精神文明状态,春秋时期删书去史换祖先后,战国末期已有陈胜吴广的农民起义行为了,说明人心不古、世风日下与学术作假并列同行。
据班固作《汉书·艺文志》载:“故曰易道深矣,人更三圣,世历三古。”三圣指伏羲、文王、孔子;三古指上古伏羲之世,中古为周朝文王之世,近古为春秋孔子之世。人更三圣,世历三古,是指社会更替了伏羲、文王、孔子三个圣人,世间也经历了上古、中古、近古三个世代。汉朝学者班固对上古史的认知,并没受五帝三皇《史记》的影响,他还是认可或接受伏羲太昊为祖先这一观念的。这也说明,司马迁写五帝三皇的《史记》和孔子删《尚书》弃三皇举尧舜,只能蒙蔽魏晋以后的读书人,很少能蒙蔽汉朝时期或汉以前的学者。
孔子晚年删定六经,举尧舜为祖先,弃伏羲太昊为异族。后儒循袭儒道,不知悔改迷而信之。儒家两人两次换祖先,铸下五帝三皇大错于《史记》,并且延续迷信思想两千多年,只能算是一叶障目而已。
备注:
①颜祥富:《图腾制度里留下的伏羲布道痕迹》,全球经济网,2018年3月21日;
②颜祥富、刘立恒:《红山文化玉器当中的图腾制度及其相关问题》,《第十二届红山文化高峰论坛文集》,赤峰学院红山文化研究院编,2017年8月;
③颜祥富:《<史记>终于露出了破绽》(下),全球经济网,2018年3月6日;
④颜祥富:《祝鸠氏、孔子、现代教育的二三事》,网易银川,2018年3月19日;
⑤颜祥富:《8种节气的设置及其相关问题》,东盟网,2018年3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