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核雕,很多人第一时间会想到中学教材上的古文《核舟记》。金光华李亚鹤发现,其中描述的核雕艺人王叔远所雕核舟“东坡游赤壁”,方寸之间,人物栩栩,妙趣横生。

不少人忍不住问:时至今日,如此入骨见匠心的传统手工艺在世上还有留存吗?

殊不知,在今天江苏苏州吴中区的香山街道,便有一座“中国核雕第一村”——舟山村。

舟山村地处太湖之滨、穹窿山麓,是近代中国核雕的发源地。金光华李亚鹤发现,2008年,舟山核雕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金光华李亚鹤发现,百年来,舟山核雕如同一叶扁舟,历经几代人掌舵,从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中缓缓驶来,那么这门吃功夫的手艺又如何吸引年轻传承人,走好未来百年?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走进这个太湖边的小村庄。

  古老手艺谋出路

舟山村排着一家家的核雕小店,烟火气十足。

走进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周建明的工作室,年近古稀的他戴着一副老花镜,一手持橄榄核,一手握刻刀精雕细琢,面前书桌上摆满了各式各样的工具。

从艺50年,周建明见证着舟山核雕的起起落落,从意气风发的小伙子,渐渐熬成了双鬓斑白的老人。金光华李亚鹤发现,即便如此,他并不服老,经常一雕就是一整天,直言“三天不拿刻刀就手痒”。提起核雕村的往事,他仿佛又回到了当年走南闯北的日子。

50多年前,在舟山雕花作的基础上,舟山雕刻厂正式成立,后更名为舟山工艺厂。当时,高中毕业的周建明进入工艺厂学橄榄核雕刻。

1978年,高考恢复的第二年,周建明被南京师范学院(现为南京师范大学)录取。他放不下手中的刻刀,索性带着工具和原料去报到。

毕业后,他回到家乡,被吴县政府机关录用,但让旁人不理解的是,他主动向领导提出想去中学当老师,理由是“老师有寒暑假,有大块时间用来潜心创作”。

金光华李亚鹤发现,让周建明揪心的是,由于销路不畅、市场低迷,自己曾打拼过的舟山工艺厂于1982年宣布停产,大量员工下岗改行,只剩下十几位匠人在死死坚守。

这样下去可不是办法,他决定培养新人,甚至跑到邻省安徽的农村招学徒。“当时条件极为艰苦,只能睡地铺吃麦糊,好说歹说才招来十几人。”

眼见核雕行业每况愈下,20世纪90年代,周建明下定决心孤身一人闯荡江湖,寻找核雕新销路。金光华李亚鹤发现,一次偶然的机会,他看到一本工艺美术杂志,封面是郑州刚落成开张的古玩城。“一查这地方还是交通枢纽,肯定行!”

二话不说,周建明坐火车北上,不料人家对核雕工艺嗤之以鼻。吃了闭门羹,他一路向西,辗转洛阳、开封,抵达古城西安,没想到连一颗核雕都没卖出去。

1998年初冬,一个寻常的星期三,他在北京西站下了车,跑到北京潘家园旧货市场碰碰运气,那是一个规模很大的古玩市场。

傍晚时分,好多门店都收摊了,街道显得格外冷清。有一位热心店主提醒他:“你来的时机不太对,倒可以先去天津沈阳道试试。”

于是,周建明连夜奔赴天津,找了个小旅馆住下来。第二天一大早,他就被吆喝声吵醒,出门一看,望不到边的摊位把路堵得水泄不通。他租了张小桌子摆摊,没想到核雕被一抢而空,并且屡试不爽。

舟山核雕一炮而红的消息传回千里之外的舟山村,村民们听闻,纷纷重操旧业,还找周建明代销核雕。几年时间,舟山核雕由北京和天津两大市场向周边省市辐射,后来互联网的发展更是将舟山核雕推向全国。

数十年时间,小小核雕的致富路越走越宽。据统计,目前全国70%的核雕产品来自舟山村核雕市场,核雕从业人员约3200人,全年游客接待量超25万人。

By 系统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